• Information Center

当前位置:
TMGM官网:被Meta连挖8人后,OpenAI坐不住了:优化薪酬,奉陪到底

一纸内部备忘录背后,是硅谷AI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与两家科技巨头截然不同的文化对决。

“我现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,就像有人闯入我们家偷走了什么东西。”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周六发给团队的Slack备忘录中如此写道。

他的愤怒直指Meta——这家竞争对手在一周内连续挖走了OpenAI八名顶尖研究人员,其中包括四名华人核心研究员和曾与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合作的关键人物。

面对扎克伯格的“钞能力”攻势——据报道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——OpenAI领导层宣布将“重新调整薪酬”,寻找创造性的方式来留住人才。


01 闪电挖角:Meta的“超级智能”人才攻势

Meta的挖角行动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战。过去一周内,八名OpenAI顶尖研究人员集体跳槽至扎克伯格亲自挂帅的“超级智能”AI实验室。

其中包括曾与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密切合作的Trapit Bansal,他是o1项目的核心贡献者。

同时加入Meta的还有“苏黎世三人组”——Lucas Beyer、Alexander Kolesnikov和华人研究员翟晓华(Xiaohua Zhai)。这三位研究员2024年12月才集体加入OpenAI并共同创立了苏黎世办公室,不到一年时间又集体跳槽到Meta。

Meta的招聘策略由扎克伯格亲自操刀。他通过WhatsApp直接联系目标研究员,组建名为“Recruiting Party”的内部猎头群,并在其位于帕洛阿尔托和太浩湖的豪宅举办私宴。

这种前所未有的亲自介入式招聘在硅谷科技巨头中实属罕见。

“扎克伯格一直在向顶尖人才开出超过1亿美元的薪酬包,”OpenAI CEO Sam Altman在最近一次播客中透露,“比如一亿美元的签约奖金,每年超过这个数额的薪酬。这太疯狂了。”

02 OpenAI的反击:薪酬重构与使命捍卫

面对人才流失危机,OpenAI高层迅速采取双轨应对策略。在Chen发布的内部备忘录中,他明确表示公司领导层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应对挑战。

核心措施包括重新评估和调整薪酬体系,并设计更具创造性的激励方案。

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和其他领导者正在“夜以继日地与那些有录用条件的人交谈”,试图说服他们留下。备忘录还包含了来自七位研究负责人的联合声明,指导员工如何应对Meta的“荒谬”报价。

Altman对Meta的文化提出尖锐批评。他认为Meta过于依赖“高薪诱惑”而非“使命驱动”,这种文化未必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氛围。

在公开场合,Altman保持着自信姿态:“至少到目前为止,我们最优秀的人才都没有决定接受他的那些提议。”

但私下行动显示OpenAI的危机感。公司宣布下周将进入全公司停工期,让长期处于每周80小时高强度工作的员工“充电”。

Chen在备忘录中警告,Meta很可能利用OpenAI的休假周发动更猛烈的挖角攻势。

03 关键人才:四位华人科学家的流失之痛

本次人才流失中,四名华人研究员的离职尤其令OpenAI感到痛心。他们都是核心项目的技术骨干。

Jiahui Yu作为OpenAI感知研究主管,主导了o3、o4-mini及GPT-4.1项目,担任GPT-4o图像生成研究顾问。这位中科大本科、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的专家于2023年10月加入OpenAI。

Hongyu Ren则是o3-mini和o1-mini模型的创造者,同时是o1项目的核心贡献者和GPT-4o mini负责人。北大本科、斯坦福博士的他于2023年7月加入OpenAI。

Shuchao Bi担任多模态模型后训练团队负责人,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,博士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分校。他此前曾任谷歌工程总监、YouTube Shorts联合创始人。

Shengjia Zhao作为GPT-4和o1项目的关键贡献者,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,博士毕业于斯坦福,专注于ChatGPT以及GPT-next项目开发。

这些人才的集体出走,直接影响了o3、o4-mini及GPT-4.1等多个关键项目的推进。

04 战略背景:Meta的焦虑与OpenAI的挑战

Meta如此激进挖角的背后,是其在AI领域的深层焦虑。今年4月,Meta发布了Llama 4多模态大模型,但内部评估显示其性能未达到扎克伯格的预期标准。

开发者社区则批评Meta“承诺过高、交付不足”。

更令Meta管理层担忧的是其旗舰大模型“Behemoth”的跳票。该模型原定2025年春季上线,宣称性能将超越OpenAI、Anthropic和谷歌的竞争产品,但目前已多次推迟。

扎克伯格曾反复告诉内部团队,希望在年底前拥有最佳AI产品——无论是在使用率还是性能方面。这一目标导致Meta的AI团队长期加班,但进展仍不如人意。

与此同时,OpenAI面临自身的治理挑战。随着公司商业化进程加速,员工工作压力显著增大。据报道,OpenAI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高达80小时,这种高压环境为竞争对手的挖角创造了条件。

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显露无遗。OpenAI强调使命驱动,而Meta则押注资源投入。正如Altman所言:“大量前期保证薪酬的策略,以及以此作为告诉某人加入的理由,真正专注于此而不是工作和使命的程度,我不认为这会建立一个伟大的文化。”

05 人才市场:天价薪酬与集体行动

这场争夺战反映了AI顶尖人才的稀缺性与市场溢价。Meta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在最近访谈中承认,市场为这类人才设定的薪酬水平“高得令人难以置信”,在他20年的科技高管生涯中前所未见。

Bosworth透露,Meta向OpenAI顶级研究员Noam Brown开出的薪酬方案包含复杂的条款结构,而非简单的一次性奖金。

人才流动呈现集体行动的新模式。苏黎世三人组在谷歌期间就成为固定搭档,共同开发了ViT架构(该论文引用量已超6万),去年底又集体加入OpenAI建立苏黎世办公室,如今再次集体跳槽至Meta。

这种固定搭档集体跳槽的现象在科技界极为罕见。Lucas Beyer证实他们的决定是共同做出的。

全球AI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峻。据麦肯锡报告显示,到2025年,全球AI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,而具备通用人工智能(AGI)研发能力的科学家更是不足5000人。

在这种背景下,顶尖研究员的议价能力达到空前水平。

06 内部压力:工作强度与战略反思

OpenAI面临的人才危机部分源于内部管理问题。员工普遍反映的每周80小时工作强度已成为组织健康的警示信号。

为缓解压力,公司宣布下周将进入全公司停工期。但这一缓冲期反而可能成为Meta加强挖角的窗口。

Chen在备忘录中承认,公司可能过于专注于常规产品发布和与竞争对手的短期比较,现在需要重新聚焦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“主要任务”。

这种反思显示OpenAI正面临商业化与科研使命之间的平衡挑战。

与此同时,Meta的AI团队也承受着巨大压力。扎克伯格设定的年底前实现AI领导地位的目标,迫使团队长期加班。但文化差异仍然显著:OpenAI员工被AGI使命驱动,而Meta团队则处于资源丰富但目标紧迫的环境中。

一位OpenAI负责人在备忘录中提醒,Meta可能会利用公司休假周做出“荒谬的、有时间限制的爆炸性offer”。这种紧迫感促使OpenAI领导层必须迅速拿出有效的留人方案。

07 未来走向:人才争夺战的终局猜想

随着OpenAI宣布薪酬体系重构,这场人才争夺战进入新阶段。行业观察家认为可能出现三种走向:

薪酬螺旋上升。双方竞相提高待遇,将顶尖AI人才的薪酬推至新高。Bosworth已感叹市场薪酬“高得惊人”,但竞争可能进一步推高这一水平。

文化分化加剧。OpenAI强化其使命驱动特性,吸引更关注AGI实现的理想主义者;而Meta则吸引更看重资源保障的务实研究者。

新势力崛起。部分顶尖人才可能选择第三条道路——自主创业。OpenAI联合创始人Ilya Sutskever和John Schulman就选择离开自立门户,而非加入Meta。

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深层意义超越了企业竞争。它揭示了AI发展路径的关键分歧:是依靠使命凝聚的精英团队实现突破,还是通过资源碾压推动技术进步?


当Sam Altman在播客中嘲讽Meta的“撒钱”策略时,扎克伯格正坐在帕洛阿尔托的豪宅里,通过WhatsApp向另一位OpenAI研究员发送信息:“我有个offer给你。”

而在OpenAI总部,Mark Chen的备忘录刚发送完毕。他凝视着屏幕上四位华人研究员的项目贡献图——o3、o4-mini、GPT-4.1的关键模块相继标红。

“重新调整薪酬”,他在键盘上敲出这行决定时,知道硅谷的AI人才战争没有赢家,只有暂时的幸存者。